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7位院士近日联名倡议在儿童节当天设立“无网游日”,并提出实施网

发布时间:2018-06-06 09:45 作者:成都华商理工职业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全民健康背景下,医学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文教育怎样有效开展。医学院校“以健康为中心”的人文教育怎样推进?针对这一问题,记者专访了山西医科大学健康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段志光。

记者:医学是一门人学,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非常重要,当前这方面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段志光:首先,医学专业的全人教育教学薄弱。当前,较多学校进行的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教育,以患者、健康为中心的教育还比较薄弱。作为准专业工作者的医学生,应当在全民健康素养提高过程中更好地承担责任。

其次,医学生的专业与人文融合教育教学薄弱。医患关系的现状是患者对医生依赖而不信任,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现行医学教育分别进行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忽视了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的一体两面,缺乏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高度融合。

再其次,医学生敬畏生命、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服务群众健康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教育滞后。当前,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教学普遍缺乏生命教育,更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

最后,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实效性明显不足。2008年以来,教育部和卫生部陆续印发了一些专业标准,均对人文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模糊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性改变。

记者:围绕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有很多课题,这方面您的团队有哪些研究和探索?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7位院士近日联名倡议在儿童节当天设立“无网游日”,并提出实施网游实名制和分级制、限制网游广告、鼓励家长陪伴等多条建议,呼吁包括社交、新闻客户端在内的各大互联网平台,在儿童节这天全面屏蔽网游链接,让孩子们重拾现实生活中的乐趣。  每当谈到我国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时,社会舆论都充满无力感。一方面,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到,长期沉迷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一旦染上网瘾,今后要进行矫正极为困难。另一方面,虽然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不断被曝光,却不见游戏的出品方、运营方出于企业的社会责任,限制未成年人注册、玩游戏,而一味出于商业利益,刺激未成年人消费。  防止未成年人过度沉迷游戏,其实需要政府、企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司其职。设立“无网游日”可以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这一问题,提醒全社会意识到纵容孩子沉迷网游的危害。  针对目前网络游戏向低龄孩子蔓延的问题,从保护未成年人出发,设立游戏分级制度很有必要。只有符合规定级别的游戏,未成年人才可以注册和游玩,且必须由监护人陪伴指导,限制游戏时间。建立分级制度,可以有效监管游戏出品方开发适合未成年人的游戏,而不是打擦边球,在游戏里加上一些不适合未成年人的内容。同时,运营方必须建立完备的注册审核机制,防止未成年人通过盗用他人信息、编造信息等手段进行注册。对于不严格执行有关制度的企业,监管方可以依法追究责任,加以处罚,直至取消经营资质。  其实,一些发达国家早就有对文学、影视、游戏的分级制度,既满足成人的需要,也可有效保护未成年人。我国设立分级制度,并非要照搬国外的分级制度,而可以从保护未成年人出发,明确哪些游戏是不能给孩子玩的,要求游戏出品与运营企业,切实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而在国家有关部门没有出台分级制度时,相关企业是不是就可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一味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国《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这一规定其实已经明确企业的责任,只是没有进一步细化,而把确定网络游戏的内容、功能和适用人群的权力交给了运营单位。有的运营单位为追求利益,并不会主动采取技术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即便采取,也只是装装样子,很容易就被破解。这是笔者呼吁建立分级制度,依法加强监管的原因所在。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则规定,“国家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产品,推广用于阻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新技术。”对未成年人成长进行社会保护,所有社会机构都有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游戏运营方迄今似乎也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所在,而是把责任推给家长和玩家,认为沉迷网游是因为家长没有陪伴孩子、指导孩子,以及玩家自己的选择。不可否认,儿童沉迷网游,部分家长确实有责任,但是,游戏运营方也责无旁贷。这既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加强监管,要求游戏经营单位履行责任,同时企业自身也应该有社会责任意识,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好的社会环境。  设立“无网游日”的倡议也是在提醒家长,要多陪伴孩子,不能用游戏来打发他们。从这一角度说,“无网游日”并非针对网游,而是倡导一种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一款游戏、一个玩具,而是陪伴。

段志光:2007年,我们从大学生和高校教师的健康开始探索人文关怀,后来逐渐扩展到老年人、社区和全社会,正式拉开了健康人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序幕。2013年开始形成包括研究基础、理论教育、实践教育、考核评价4个模块和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核心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考核评价6个载体的医学院校健康人文教育模式,并开始在医学相关专业进行全程性、体系化试点。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国民健康素养水平,这个水平的高度与国民自身、政策制定者及卫生健康工作者的健康理念有关,这就涉及人文教育理念的更新。

记者:怎样理解以立德树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人文教育?

段志光:在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过程中,人文教育概念必然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国外学者提出的健康人文概念过于狭隘,因此,我们提出广义的健康人文概念,也叫“大健康人文”,即对人的健康境域和生命过程优化中的影响因素给予个体或群体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的健康促进和凸显人性的关怀。这里的“大”,强调从全人、全社会和全球角度出发看待健康问题。

广义的健康人文概念需要贯穿落实在“全人、全面、全程、全时、全方位”的“五全”教育理念中,我们特别强调其中的“全人”和“全程”。“全人”一是要把医学生培育成全面发展的人,二是培养的人才要服务于所有人而非患某一种疾病的人。“全程”即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贯穿全程的健康人文教育。

记者:人文教育普遍存在与专业课程脱节的现象,学校在两者的融合方面有哪些做法?

段志光:将健康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师健康人文理念、素养、水平和对融合方法及技巧的把握。因此,学校采取递进式培训、多环节引导和多形式评价等措施,提升专业教师将健康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一是分阶段多批次开展专业教师专题培训活动;二是把控教学各环节,引导教师专业教育中健康人文的有效融合;三是引导和鼓励教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组织开展与专业密切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健康服务专题活动,提升健康服务水平;四是合理采用考核评价杠杆,确保教师专业教学与健康人文教育的融合。

记者:医学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服务国民健康教育,在改变当前的医学教育现状方面,学校有哪些举措和研究成果?

段志光:2013年,我校随机选择1021名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健康理念与基本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基本技能等,涉及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和基本医疗5类健康教育。连续4年的追踪调查显示,实施组医学毕业生的健康素养水平达96.5%,对照组医学毕业生为45%,证明健康人文教育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早期养成和后期提升,为此,学校决定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展大健康人文教育。

学校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服务于国民健康素养的实践活动,先后有9个团队或项目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志愿服务类表彰或荣誉称号;建立“大学生健康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及“健康人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外健康服务活动;太原电视台开设的专栏《舌尖上的安全》已播出600集,社会反响良好,我校教师是节目常驻嘉宾;建立的全国首家“健康人文研究中心”,成为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华商动态